摘 要: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是非观念、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分数、强迫记忆为主导的传统教学 模式,使得中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知只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已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 问题。本文将从教学方式的创新方面,引导中学生进行政治课程的学习。提出概念具体化、因材施教的教学举措,在教学中将新近发生的事实与理论相结合,增强学 生的记忆,培养中学生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因材施教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理论科学。它的内容博大精 深的贯穿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宗教、军事、外交、国家政党建设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知半解的,甚至还没有形成一个认知的模 式。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农民涌向城市寻找发展,但由于他们自身的低学历常常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只能做一些卑微的工作,面对低收入的同时又要 面对城市的大开销。导致最后,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由年老的双亲照顾。
孩子们从小缺乏父母管教,甚是顽劣和无知;在城市里也有一半以上的 孩子受父母的过分溺爱或父母的忙于工作而疏忽对他们的教导,养成了同学之间的攀比,过分放纵自我,约束力低下。据了解,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大都是 13-15岁的孩子,此时的他们对这世界充满懵懵懂懂充满好奇,是非分辨能力差,又处在青春期叛逆的关键时期,对价值观等极为的模糊。很显然初中的政治教 学,是孩子们进入社会,从而重新审视这个社会和自身行为的另一扇窗,透过这扇窗看清世界本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洞察未来走向的基础课程。政治课的主要任 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 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在我从教多年的经验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合适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 学的整个系统里,教师是整个环节的引导者。我们此时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网络密集、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就要加强自身专业 化的学习,贯通各个领域的知识面,才能更好的领导孩子。孩子是作为整个系统里的主体,那就要以孩子们为整个系统的中心来展开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以 分数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摆脱一知半解的硬背教学模式,解除对学习的畏难和厌倦的情绪。把孩子们从教堂引向生活,通过发现来认知事物,来才获得知 识。正如《大学》之道里提到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引导学生预习,可以借鉴美国的教学方式,在开始一堂课的时候,先向同学留下一 个相关的问题。比如下一节课是关于货币的价值意义,可以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去找答案(当然也可以对这问题做另一番的说法或扩大),任何提示也不要给或 告知。第二天,在课堂展开货币价值意义的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或通过辩答的方式,营造一个自由的讨论而平等的交流氛围,适当的给予学生肯定的鼓励。一来 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他们获取知识途径的积累。被直接告知的知识,从来都没有自己通过努力获知的知识来得深刻。
除了预习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并做反复推敲的引导。
做好对学生作业的讲评,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有目的性的把生活中近来发生的新闻和课堂相结合。把理论和现实精密联系在一起,只有理论同孩子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让孩子愿意的 去亲近它,而不是排斥。比如这次的一个贵州新闻:五个孩子,在寒冷中死亡。老师可以借题发挥,展开讨论,如:为什么在密封的垃圾桶里点燃火柴会导致死亡? 为什么他们会躲在垃圾桶里而不回家?为什么他们小小年纪就辍学呢?通过对细节的分析来获得知识,避免再一次产生类似的危险,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救助, 让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当然,对于教师举的例子,个人建议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应该取其就近的事件来谈,因为发生的事件离他们近,更能引起他们的感同身 受。确确实实的落实到对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构造上面。
从而使学生能在真实的事件中运用已学的方法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使学习中遇到的麻木和乏困问题,做到解决,从而让他们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这也是衡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每一课的教学都要依 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综合制定出恰当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努力就能达到,并以此发展学生个性。学习,是为了培养孩子们从善的心智。
君子,尚有可为可不为,与善恶之分。孩子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分辨事物的善恶,也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倘若孩子不懂恶,容易被他人利用,做出损人 害己的事来。对于善,又加以排斥和打击,便会中伤至爱至亲的人。卢俊也曾说过:“没有被实践的真理,都不能说是真理。”书上的教条也是一样,你让一个没有 接触现实的学生,去懂宪法、去懂经济理论等,好比你让一个不知什么气球的老太爷吹气球:鼓着腮帮子吹气球——空忙。那就需要我们把孩子从课堂领到生活中 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带领他们多多参加爱心志愿者活动,如福利院、孤儿院等,进行善的根植,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塑造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三、善于总结,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在每次参加社会活动后,让学生进行一次自我归纳总结,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归纳能力。更直接的目的是让他们在发现问题中,提高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自行发觉政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四、多样化教学样式,增强政治教学的趣味性
张爱玲写过颜色的句段:红色就有了胭脂红,象牙红,桑子红,石榴红,砖红,银红,嫩红,一捻红,虾子红,灼灼的红…….决不会只单写一个“红”字;黄,也不是普通的金黄,土黄,淡黄,一定要讲成柠檬黄,杏黄,姜汁黄,鸡油黄……
这些本来很虚的颜色,便一下子有了音容、有了体温,以一个形象的立体存在,从此对颜色的记忆便能因为这具体的形象而不会忘却。政治的教学里存在的很多虚 拟的词,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这样的形式转换成具体事物,一来方便学生的记忆,二来加深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锻炼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 摆脱理论知识的枯燥和无味。
五、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里,老师衡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是按分数的高低为标准来实行的。对于优秀的学生,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辅导,而对于成绩中下的学生,教师则是任他们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去。
面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教师决不能仅仅是按分数来衡量。应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系统的分类,通过分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即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针和学习目的,以确保学生能在原来掌握的政治基础下,获得知识的吸收和提高。
总之,一切的改革都必须以孩子为中心,这样才能使改革顺利的落到实处,收获显著的效果。纵观初中思想品德七至九年级的教材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2、授予学生道德规范与交往常识,从而增强其交往与合作技 能;3、授予学生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各种制度规章,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4、明确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责 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5、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国策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增进其爱国热情和为国奉献的精神;6、进行理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 值观和人生观,指引学生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通向理想的人生之路。所以必须严格要求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负责,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针对课堂上的探讨,要做到 灵活性的“收”和“放”,不能使课堂太过于死气沉沉或过于杂乱,有秩序的让学生进行辩论。星云大师曾提到过要明白人与我的关系,所以教师的语言切忌过于呆 板,要融入个人的情感色彩,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孩子们,并处理好孩子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