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摘要:所谓的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指的也就是教师有意识的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生活化         教学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倡导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追求的课堂,也是充满情感的历程和体验过程的课堂,充满生活化气息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的明确 生活化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开展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生活实践,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塑造学生良好人格。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见,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要以科学准确的教育目标作为先导,培养学生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及社会认知上的知识素质能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可以被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首要工作。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可融入大量的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拓展式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生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有效的落实生活化教学策略,那么,我们就应积极的从教学目标入手,明确 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这个知识点,学生不会运用,就不会真正掌握。如果在教学中真正设计一个“照相馆未经允许挂出照片”的案例,请学生角色扮演法官、 受害者和老板,全班参与讨论评价,学习效果就会非常理想。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明确 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落实于教学实践,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思想品德课,就应该创新课堂形式,把生活中的素材引进课堂,将教学的内容寓于现实生活之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或社会问题作为原型,让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引起学生兴趣,使之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寻觅真知的乐趣,激发其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应创设一种多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感悟道德行为的要求,促进自身思想矛盾的转化。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如设计一个丢、捡财物的场景,通过对话、动作、表情体会失主、捡拾者之间的思维,让全班学生都深入其境,体会财产所有权的处分问题。这样,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三、捕捉生活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是教育。”教育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表现的是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因此字里行间往往传递着生活的气息,脱离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有效明确  生活化教学目标,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尝试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在生活中挖掘教学实例,还原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使得教材上的知识和学生的经验连为一体,使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走向生活化,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例如,教学“尊重他人隐私”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和父母之间逐渐产生代沟,意见逐步产生分歧,且日益明显,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隐私的窥视,更使学生不可思议,和父母之间的分歧更大,矛盾激烈化。那么,当你的隐私被爸爸、妈妈知道,你们之间有了分歧,你会怎么做?这样学生会积极发表意见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思考、讨论都会使学生不陌生而有话可说,并从这些小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样,通过对生活的挖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有效的拉近了生活和课堂的联系,有效的拉近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落在实处。

四、积极的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实践,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新课程理念也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有效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不断的向课外拓展,积极的引导学生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体验、提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精神文明建设”后,布置学生去调查你所生活的学校、村庄或小区有哪些不文明行为?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城市因我而美丽,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并设计出实施方案。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社会实践,亲身参与,在有效深化学生认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使其明白了学有所用的道理,真正感受到思想品德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实现了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总结: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作用,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不断的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的研究创新,从而有效地提升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 杨.浅谈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2009(02)

[2] 李 丽.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教学[J].安徽文学,2010(11)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