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搞好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从大处着眼、实处着手。要着眼于素质教育这一大目标,认真研究和切实把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 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和总结,找出规律。注重过程教育,从点滴做起,逐步渗透积累,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育目标 过程教育 综合素质
Brief talk about the junior history teaching
Wen Juan
【Abstract】To do well the junior history teaching, we must be with a view to something great and set about something actual. To be a view to the big goal,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study and know well students’ mind and mental character, should bring out leading function in their learning, should lead them to conclude, generalize and summarize and then find out the rule. In addi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urse education, start from the dribs and drabs,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with steady steps, improve students’ quality generally and then achieve the education goal.
【Keywords】History teaching Education goal Course education Complex diathesis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好历史,可以说是大家经常思考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教学方式和手段 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但实质上这些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它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笔者现就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感 悟,作如下抛砖引玉之见。
1.明确目标,拓展视野。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 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同样肩负着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使 命。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 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跳出学科的局限,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 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把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 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笔者以为,只有把这种教育理念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教学方法才有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根基。
2.了解学生,培养兴趣。从小学刚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变化的特殊时期。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 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处于过渡期的初一学生,虽然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 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 学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 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怎样吸引学生保持对这一科的持续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 备,通俗准确富有生气的语言,富有时代感的真情实感,把复杂的知识处理的浅显易懂,由繁入简驾驭课程,精心选择知识的切入点,课程形式生动活泼。为此,教 师知识上应为杂家,语言上应具有大师的风采,且兼具有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素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保持恒久的兴趣,影响学生的一生。
3.总结规律,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先天智力差异是不大的,而学生学业最终结果的差异却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等因素导致学业差异的扩大。怎 样有效的使学生迅速高效的学习,少走弯路,教师的指导作用地位日显重要。新课程对初中生不强化知识的系统性,但是它不否认学习知识的系统性,这实际上对学 习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学会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学习过程的知识要经过归纳、整理、细化,最终掌握并学会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示范,把方 法教给学生。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虽不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有定理、公式可循,但历史的发展也有其普遍性规律,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历史教学中就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找出规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历代王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以发现其共性:统 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科技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 劳动。当然,在掌握共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每个朝代的个性,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变通”。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作整理归纳,从中总 结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便学生轻松的学习,掌握运用基础知识。
4.点滴做起.渗透积累。初中生知识占有量有限,过程性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它要求教师要沉下去,耐得住寂寞,这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观念,重在学习过程, 实践证明过程抓好了,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点滴做起,逐步渗透积累。学生要占有大量材料,就必须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要有选择 性的推荐阅读书目,指导登陆相关网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归纳、对比有 所取舍,联系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求基本知识不死记,但要求记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可要求他们将学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学生 没了背书的压力,心理解放了,能力反而提高了,这实际上是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记忆问题,掌握了知识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针对性的练习不仅能使学 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技巧。在指导学生做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对解题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排除无效信 息,提炼有效信息。平时的练习要一题多练,如选择题,要充分挖掘四个选项背后的历史知识,四个选项可以当作四道题来做;用同一种思路解多道题目,要求学生 做一道题就会做一串题,举一反三,多角度分析,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落实课程能力目的的要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要求下,教师要研究学生,开发教材,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地进行课堂学习,把学生引入历史的圣 殿,塑造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审美能力、人文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1
2 韩震、梁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 历史课程标准.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