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也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责任,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工作。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想要初中语文教学得到改善、提高,我们得从课堂入手,进行课堂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心智等是课堂创新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一个平等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合作平台, 全方面的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才是关键。把课堂创新教育真正地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全方面的去指导学生学习。以下是笔者对“初中语文课堂创新”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课堂 创新 初中语文
提起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场面,任凭你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玩手机,看小说,老师说老师的,学生说学生自己的,甚至有些学生常常听了就想睡觉,更别提掌握什么文章内容了。要改变这种局面,要从语文老师本身着手,因为现在很多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还是老的那一套,课堂没有创新。而创新恰恰是培养学生的灵魂,是当今教育教学的根本。因此,我认为必须要让创新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课堂。下面我们来谈谈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学习中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创新意识才能得以激发。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是语文学习指导的关键。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和培养,我们可结合课文,给学生放电影片断、音乐、精彩画面等。从视觉、听觉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带学生野外“采风”,现场“素描”,捕捉生活闪光点,把学生带入情境,体察情境,使有所感,动其情,兴趣就不断增强。学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力也有了,对语文课的学习才不感到生硬,知识是原形,充满奥秘,有更新奇的东西等着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劲头就会更浓。让学生具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初中语文课堂创新的关键,如果没兴趣,就谈不上什么课堂创新,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动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参与课堂体验
课堂是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展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不仅仅是传授,更要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与感悟。所以,教学中应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教学《春》时,首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个层次,然后在交流中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朗读;也可以把文章描述的景色改写成诗歌,用歌声来表达对春的喜爱……这样的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跳一跳摘桃子”,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变“注入式”为“训练式”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而是靠知识的翅膀才能腾飞。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本宣科,而要动态地传授知识,使教学内容生动、鲜活。因而,我们应该重建“教材观念”,革除“惟书唯上”的陋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整和重组教材,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教师要善于把阅读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枯燥死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与现代科技相互碰撞中产生灵感。语文学科内容比较繁杂,有不少老师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五大块组成: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注入创新因素,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一时为图口舌之快,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学生往往却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寻求好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结合训练”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
四.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分析概括讲答案,学生很少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学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时,也就都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
总结: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在此和大家交流,要真正实现“初中语文课堂创新”还得靠广大老师的不懈努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探求,大胆创新,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每上完一节课,教师一定要进行反思,思考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吸取经验教训,指导好以后的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有生气、有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课程语文教育随笔[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2.
[2]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M].上海教育版社,2007.
[3]孙建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流”[J].语文学习,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