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中 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多方面的人才,语文教育要培养具备听说读写全面技能的人。这就为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艰巨的问题,怎样 在教学中寻找新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众所周知,随着语文教学的变革,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能力是我们每一 位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必须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
  1 语文教育教育教学应进行的改革,课堂教学创新
   初中语文教育课堂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语文课真、善、美、优的特点。这是目前我们中学语文教育所要探讨的当务 之急的课题。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教育,鲁迅先生提出的“天才的培育在于深厚的泥土”的观点,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讲的就是 能力的 培养离不开直接的认识和经验,离不开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
  1.1 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适应学生的身心活动规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的身心活动规律要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适应学生的身心活动规律,学生应表现出主 动参与活动,否则就会被动参与。是否适应学生身心活动规律要看活动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必须按照艺术教育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 构,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创新。
  2 教学方法要联系学生生活,这是优化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策略
  2.1 从现有的教学法理论看,一般都强调教学方法,要联系学生生活,使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植根于生活。教学方法要发挥其有效性,就应该将自己还原于生活,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语文来看,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经验是学习的前提。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教学的创新,还要抓住一个环节:语文教学艺术。在一个和谐、宽松、互助互让、互敬互爱的环境里,人 们的工作热情,学习积极性、创造力、凝聚力都会 空前地爆发出来,这里面有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种种关系,如果协调得好,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可以说,课堂的魅力来自这两个方面 相互排拒所形成的张力,由此也就印证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这一教育名言。
  教师自身必须对每一堂课倾注最大的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精心设计每一堂语文课,从课题导入到整堂课的语言组织、问题设计、情景布置、板书设计等等,全力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思维 而构建,让学生常常置身于一种跃跃欲试的亢奋之中、一种“我要学”的冲动之中、一种创造的欲望之中。
  3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 文课程。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4 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 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 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 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 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5 活跃学习氛围,培养自主拓展的学习习惯。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语文的拓展教学活动是很感兴趣的,在自主拓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普遍存在不会拓展、不知道怎样拓展的问题。我国学者庞 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 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自主拓展学习的习惯,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训练:1、 每次拓展活动的难度不宜太大,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完成,使他们树立“我能学”的信心。2、在课堂的拓展活动评价中,多肯定学生的优点,树立他们的成就 感,达到主动“想学”的目的。3、在日常训练中加强方法指导,有针对性地去完成一些具体拓展任务,逐步训练能力,达到“会学”的程度。4、持之以恒,加强 督查,循序渐进地形成“坚持学”的习惯。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
  语文教学也许就是这样,当你不再刻意给自己框一个架子时,你才会更接近真实,更接近语文本质,你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轻松自如潇洒应对,而结果也往往是让自己有更多惊喜的。因为我发现每次再走进教室时,学生眼中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喜悦。
  参考文献:
  [1] 周雪微.新世纪、新课标、新理念语文教学的模式变化[J].中国创新教育,2005.04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