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摭谈

【摘 要】现代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及方法指导,而是通过数学教学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思维能力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以渐进的或突发性的飞跃形式对头脑中已有信息的重新组织。但创造性思维并非 成人所独有,学生也能进行创造性活动。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教育,担负着推进深化素质教育的光荣使命,又加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 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主体,是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古往今来,凡有创新精 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常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正因为他们有提出问题的意识,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就自然有了创新的意 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的做法是:
  要求学生不迷信、不盲从,不把任何自己没有明确认识为真的事物当成真的加以接受。尤其是对教材、资料书以及教师课堂所讲的结论和方法,敢于提出疑问和自己的想法。有时哪怕学生的想法并不比书上的简捷,甚而至于是荒唐的,只要有合理因素,都要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有问必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回答,哪怕再简单,哪怕回答委婉些或留有余地。这主要是鼓励学生有勇气提出自己的问题,哪怕很简单,这至少说明他在思考。也只有学生积极思考了,才有创新的可能性。
  有意设疑。“答疑不答,贵在启发”,这是教学答疑的一个技巧。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的疑点和难点内容,绝不只讲是什么,有意设计一些疑问留给学生,启发他们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增强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下经过精心准备之后,在课堂以讲授为主的表演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往往会淹没学生的闪光点,自觉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的创 新。这时,学生学到的主要是教师严谨的逻辑推理,而缺乏创新意识,因为他不知道教师在做该题时也曾碰壁,教师碰壁之后的创造性调整过程他们体会不到,自然 就不利于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我把课堂形式搞得活跃些,特别是解题教学时,不要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要先发表意见定调,此时无声胜有声,让学生充分 地思考讨论,允许说错,直到学生思维受阻,再引导学生一起调整思路,这样有时学生的想法我们是预料不到的,完全可能使教师处于一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危险 境界,但正是这种险境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教师在遇到新情况时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思路,脱离危险境界的,增强了对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韧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通过题组教学,培养类比思维能力,增强由此及彼的探索创新能力
  世界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当一个数学问题难于下手时,我们的一个常有思维突破口是从与之相似问题的区别与联系中类比,找到规律,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教会学生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是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题组教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围绕某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有时去精选一批问题组成题组进行教学改变了教师讲一法,学生随即套用的陈旧模式,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 法逐步溶于题组中,并引导学生逐层讨论、分析、求解。这样教师借题生话、借题发挥,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溶入逐步深入的题组中,使学生变“一法——一 题”为“见题——想法”。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事半功倍的。
  有人常说:“学数学太难了,不知从何下手才好。”其实,如果掌握了学数学的方法你就会明白,数学其实并不可怕。在此,我想阐明自己的观点,那便是尝试、思考、温习对于数学其实是十分重要的。
   同学们整天都埋头苦干,似乎有做不完的题目。可当你们遇到难题时,你们又会怎么做呢?跳过去或者草草一看去问老师?还是自己先尝试着做然后再去问老师? 不言而喻,当然后一种更为妥当。难题,只不过是一些纸老虎,可偏偏有一种同学害怕这些纸老虎。假如我们自己尝试着去做,抓住解题关键,那么解决这道难题就 势如破竹。一旦一题解出,我们的信心与征服欲就会增强,使我们迫不及待的要再做下去。我们就会体会到征服它们的乐趣。
  我们在尝试的同时也需 要思考。思考我是怎样解出这道题目的?这道题的关键在哪?为什么我开始会认为它是难题?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解这道题目?这样不断的问自己,当我们都会 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会感到豁然开朗,似乎解出的不仅仅是一道题目。思考一下,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容易的方法,不断增长见识拓宽思路,是我们在考试中做到运 用自如。
  三、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 位。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大量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 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机械的接受,试问在这样的课堂里,何来创新?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 色,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会”到“会学”。我在等 差、等比数列的教学中就较好的实现了变“教”为“导”。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永久话题。这其中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内容也是非常广阔的。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在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加大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以不断地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