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主要表现为疼痛的典型症状疾病,又被称为痛性抽搐,主要的疼痛分布在三叉神经中的某支或者几支,发生急骤的剧 烈闪电式局部疼痛,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触电样、针刺样、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的剧痛。其是现代医学上神经科的一种疑难病,多发于三叉神经的第二、三支。其 中上下颌、面部、舌部表现的最明显。人们说话、饮食、洗脸等都可以引起该病的发作,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本研究主要是应用中医针 灸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到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43.3±6.2岁;病程最 短的患者仅仅2天,有些患者病程长达13年,左侧疼痛27例,右侧29例。患者均经神经检查无感觉运动障碍,ct扫面或者mr扫描没有器质性病变。
1.2 分期辨证[4] 急性发作期:肝胆火盛,经气不畅,壅滞阳明,腑气不通;疼痛持续期:火热邪气损伤经脉,经脉阻塞,气滞血瘀;缓解期:经脉失养,气阴两虚,久病入络。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口服西药卡马西平治疗,3次/天,每次剂量200mg,1月为一个治疗疗程,在治疗1疗程后对其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患者随访3月,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wWW.11665.CoM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
1.3.2 观察组 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方案,主要的穴位:神庭、风池、印堂、外关、合谷、完骨、天柱、人中,局部配穴:第一支痛选阳白、攒竹、头临泣、丝竹空,第二支痛选四 百、太阳、上关,第三支痛选下关、地仓、大迎。选1.5-2.0寸28号毫针采用针刺泻法,观察患者在施针之后显现出的麻、重、酸、触电样、胀感作为参考 标准,1天施针一次,间隔行针2次,每次留置20min,一个疗程30次。各个穴位的进针注意深度和手法,治疗1个疗程,随访3月,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变 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疼痛彻底消失,基本恢复了面部等部位的感觉,随访期间未见复发;有效:疼痛基本上消失,随访期间没有复发,发作时间和治疗前相比较减少超过50%;无效:疼痛没有消失,发作的时间减少≤25%。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18例,无效3例,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的患者1例;对照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3例,不良反应表现患者4例,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存在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 论
3.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疼痛为主的疾病,中医认为,此病症一般是因三阳经络受邪导致的,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种方面的发病原因,常见是被风火两邪所引起 的。外因主要是受到外邪的侵袭,人体头部是阳气的交汇之处,若其卫气不固而引起风寒或者风热,导致手足的三阳经络被侵袭,常常会引起经络的闭塞,不通则 痛;内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情绪起伏不定引起的,风火上扰阳明经,筋脉痉挛,最终引起面部疼痛[2]。
3.2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以微针通其经络,调其气血”是“气至病所”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针灸治疗主要是针刺可直接作用在产生疼痛的三叉神经神经干,阻断 其异常放电和疼痛的传导,针刺还可以通过神经及体液的调节来改善局部血供的状况,发挥镇痛的效用。在治疗中要注意进针的角度及其深度,以得气为主 [3]。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疾病中医针灸治疗比传统的西药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