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现实的途径是通过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主要讨论了高职教育通过隐性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但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却存在时间上的制约,高职的学制大多是三年的,也有两年的,其中至少有半年要到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在校上课时间最多两年半,两年半的时间要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再挤出时间,利用正课时间开设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是不现实的。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高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一、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特别重要。如果学校有一种良好的科技、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条件。校园环境在人文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它时刻影响着人的思想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所以,高职应注重校园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学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即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创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举办系列人文学科讲座,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举办各种人文讲座、艺术节、科技节,各类竞赛、影展、文艺演出等,吸引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开放性,同时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人文论坛”,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其人文现状。同时,教师要利用校园网进行人文方面的网上教学,引导社团设立自己的网站,锻炼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其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同时,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化学习空间。若有可能,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作报告。他们的治学态度、精神风貌、对人生事业的追求,都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有时这种报告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这不仅会增加学校的学术氛围,也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培育优良的学风、校风。一旦一个学校的氛围形成了,它对每个人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
高职社团活动是学生为了共同的兴趣与爱好、需要与目标而自发组成的活动团体,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新闻、社会热点等方面,或开展有关人生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演讲、辩论等。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弥补教学计划不足,感受人文与科学教育,培养人文素质,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学生组织社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其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自豪感、成就感和自信心。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生活,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人文精神化成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能把学生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出高尚的人文精神。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的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俄国民族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美是生活。”[1]让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之真善美,体味生活之酸甜苦,以丰富其情感。而且人文知识的积累,是我国古代《庄子》中说的“知道”,人文精神是《庄子》中说的“体道”。由“知道”到“体道”,要经过实践的过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这种来自现实的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现在欧美流行的社区教育,特别重视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强调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开放、参与和互动,这点是特别值得我们高职院校学习的。
注释:
[1]转引自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