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对高校档案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提出了高校档案馆应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创新发展,使之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论文关键词:高校档案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高校档案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日趋彰显
高校的工作核心始终是以教育培养学生为重任。高校档案作为文化贮存库和传播源,有责任拓展档案信息服务,挖掘档案内涵,发挥档案信息网絡的文化教育功能,使高校档案信息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一)丰富的馆藏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校档案馆作为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档案信息资源宝库,记载和传承着本校的发展历程、事件、人物、经验教训和重要成就,包括历任校领导、知名校友或校内著名专家学者的活动照片、获奖证书、书稿信札等档案资料,还有大量的实物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档案工作就是要唤醒“沉睡”的历史,让大学生进入档案馆就能感触到真实鲜活的史料,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高校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知校、爱校的自觉性;培养他们追求真理、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人文精神。
(二)经典档案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曾经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典型人物以及生动的历史事件比课堂上生硬的说教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例如,连战在北大访问时,北大送给连战的礼品就是他母亲当年在北大的学籍照片。经过100多年的战乱,相片尚保存完好。这一场景,不仅让连战感到非常激动和流泪,同样也感动和教育了现场的大学生以及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可见,高校档案馆珍藏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本证书和书稿信札等经典档案资料都承载着前辈们艰苦办学、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思想境界,孜孜不倦、奋发图强的品德情操,对激发大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档案网络平台应成为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因此,高校应利用档案信息数字网络化的有利条件,借助校园网络发挥档案信息的服务、宣传和教育功能。例如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可成为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贫困生档案和社会资助档案能使大学生切身感知社会的温暖;典型的师德档案可以触及大学生的灵魂;名人档案可以更加激发大学生使命感和奋斗热情。还有教学、科研、行政档案和重大突发事件档案以及实物和声像档案等都为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动素材。
二、高校档案馆工作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尚较突出
档案馆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之一,汇集着大量的信息,是最原始、最可靠的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几年,高校在开展办学水平评估和组织校庆活动中,档案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场馆建设、档案资料建设、队伍建设、网络技术应用和信息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标准化的档案馆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档案场馆建设普遍滞后。据了解,一些高校基本上没有建立专门的固定档案馆,有的虽然设立有综合档案室和库房,配备有相应的文件柜,存放一些公文档案材料等,但很大一部分因场馆基本上是放置在办公室或其它地方,有的场馆还经常调整、撤并或迁移,缺乏规范性和安全性。
(二)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较难。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短期行为,有的教职工对自己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原始记录、音像资料、证书文件等都不能主动向本单位管理人员移交存档管理,导致档案材料收集归档难和临时突击的现象。
(三)档案管理手段严重滞后。一些高校缺乏必要的现代化信息检测系统,检索设备陈旧老化,检索手段原始,多数靠大脑和手工制作一些简单己知的检索目录,导致档案资料不能很好开发利用。
(四)档案教育功能远没发挥。高校档案经过长期积淀,其文化贮存功能、传播功能日渐彰显,但其教育功能远没有发挥,不少档案馆、陈列室平时大多为关闭,时有开放,也主要是供外宾参观,致使不少师生对本校的历史文化、教育改革及发展成果不了解,甚至对档案馆产生神秘感的现象。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一是对档案工作在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有的高校一旦评估工作或校庆活动结束,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随之降温;二是缺乏档案专业的管理人员,现任的职员多数为兼职,对档案业务的不熟悉;三是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场馆建设、信息化建设和队伍建设难于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档案馆工作应在创新发展中加强自身建设
高校档案馆要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深化认识和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建设,改善条件,拓展思路,转变工作方式,不断丰富和挖掘档案资源,创新档案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一)深化认识高校档案馆的定位。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先生指出:“当前档案事业正处在一个完全被重新塑造和重新接受的时代”,这个时代所赋予档案管理的灵活性,将使档案事业受益不斐,并将导致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出于对档案安全和保密工作的考虑,高校档案资料深藏不露,档案馆被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要揭开这层面纱,需要深化对档案工作的认识。1、档案馆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志。#p#副标题#e#档案史料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光辉历史,档案工作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2、档案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后人。收集、整理、保存档案资料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大家协同参与。3、档案馆应是高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档案馆是研究校史的基地,是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应成为社会公众了解学校的参观点和校友返校的集聚地,也是学校与校友及社会联系的纽带。因此,高校要加强档案馆建设,将档案工作从神秘化中走出来,步入大众化,树立档案是一项“公共资源”的理念,给予档案—校园公共文化的社会定位。
(二)给力抓好档案馆的工作热点。江泽民同志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高校档案馆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应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档案工作虽然不是学校的一线工作和中心工作,但在某些特定时期,如校庆筹备工作期间,尤其是在学校重大的庆典活动以及每年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它都会成为学校当时的工作热点之一。一方面,档案馆可结合实际,配合中心工作,为学校提供建议、咨询及论证服务;为新生入学教育、举办校庆接待校友和嘉宾参观等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每一次活动结束,学校都会留下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实物,工作人员应及时收集整理,造册登记,归档保存。这些后续工作,其实都已成为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给人们留下了不仅是经验,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结合的展现,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她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将远远超出了活动本身。档案工作者要乘势而上,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三)给力加强档案馆的基础性建设。一是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学校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档案工作者要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事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的人员,必须以博学、通才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档案工作者还应在道德修养、学识水平、言谈举止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二是提高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水平。高校网站应建立有档案信息主页,档案馆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把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档案工作要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鲜活的档案信息,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传播速度,使师生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得相关信息,让“死档案”变成“活资源”;档案工作要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在资金投入上给予保障。高校应为档案馆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为藏馆建设,改善档案管理条件,创新藏馆手段,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使档案馆真正成为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张予宏.《高校档案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档案管理》2008年 第6期
2 邓宝瑚.《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浅谈》.《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 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