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加强具有重要意义,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诉求。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注重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社会需要与尊重个性相结合;人的主体地位与人的情感需要相结合;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首创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今天具有全新的意义,这一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魄,只有把人文关怀提高到相应的程度来贯彻和执行,才能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首创精神被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并最终落实于实践当中,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加强和提高是应时代的发展规律而生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代性呼唤。
一、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视域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党承认并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从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就是“一切依靠群众”。邓小平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坚定地信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一条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身上的枷锁,只有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双手来打破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的一部分,如何把握好、发挥好这一部分内容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这一概念上具有重大意义。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前提条件
人文关怀源自人的感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从理性方面关注人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同样重要,而单纯地从政治角度、从社会需要出发,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人理性方面的培养,忽略了人的感情需要。因此,也就不能理解人文关怀对塑造人、培养人、了解人、完善人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人的理性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的自信、尊严和独立人格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也被提到相应的程度被重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好地对人进行理性培养,以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继续关注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不能再忽视人对感情的需要,要把人文关怀纳人人的发展中。这不仅遵循了人的正确发展规律,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从理论方面来看,人文关怀这个驱动力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是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本,指导学生如何做人。育人的基础、核心和最高目标是育魂,这就要科学合理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关系,确立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正确认识。当前,也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内在统一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纳人人文关怀,才是符合现代的科学的教育规律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民首创精神需要在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轨道上才能发挥自身的强大力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基础扎实了,才能保证人民首创精神塔尖的风光更加精彩。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内在诉求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习惯用惯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定位,比较看重他的表层价值,即社会价值和外在价值。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对社会有直接的效用、是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是否能够取得经济回报?这些往往是被关注的比较多的。我们习惯性的在思维模式上墨守成规的把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性概念,并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成长结合起来。#p#副标题#e#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就需要去哪里把它给治疗和挽救回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首先的要求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尊重,尊重如何体现出来?恰当的、适时的人文关怀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内在诉求,是人民首创精神本身的性质所规定的。
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视角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孔子云“礼失求诸野”,“野”就是民间,就是群众。从我国的历史文化来看,这似乎是一种传统;而我们的社会生活,民众的作用基本一向是很大的,统治者非常清醒的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覆舟”的道理。中国人讲“民众“更重视那个“众”字,也就是人民团结的力量,而不是单一的、个体的“民”。孤立的“民”是弱小的,形成“众”的势力以后就非常强大。所以,老百姓讲,“三个臭皮匠顶得一个诸葛亮”。因此,“首创精神”要从群众的团结来理解。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多也是用从他们那里来的经过总结和归纳的思想发动群众,而不能悬自己于群众之上。当我们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中认真的去审视,可以轻松的发现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首创精神实为当代社会对我们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必然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指引下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全新的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1.注重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
教育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手段,也是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通过教育引导,可以正面、直接地将教育内容注入师生思想。但单纯的教育引导。容易形成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情况,所以也就难以产生失效和长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中必须转变观念,承担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服务者,在思想政治理念上必须实现转变,在工作手段上必须更加到位,从心理上和精神上关心受教育者,使他们感动确实是处于被服务的位置,从现实意义上做到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感号学生,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德志体美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注重社会需要与个性挖掘相结合
由于受教育者的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不同,个人会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成才需要的满足度和成长发展的实际效果,因为,在注重整体需要和规范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需求。结合这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既尊重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个体发展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转变简单的依赖制度规范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事实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努力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的发展方向设置,策划出不同的方案和措施,充分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
3.注重人的主体地位与人的情感需要相结合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并创造自己的历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都是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基础和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自主的接受教育者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二者是辩证的统一。而且,受教育者能否获得和确立主体性,是教育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关键。归根结底,人都是感性的动物,用硬性的措施、规范只能够让人被动的去遵守相应的原则,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这样做。尊重人的情感需要实为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把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晓之以理外,应更善于动之以情,关注人的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构架一座心灵的桥梁,用情和理去沟通人们之间的情感,融化人们心里的坚冰。注重二者的结合能在最大程度上使个体的主体性地位被认可、情感得到满足。
4.注重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相结合
校园是文化的沉积和汇聚之处,无论历史是否有一二百年那样悠久,校园始终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社会和时代的熏陶之下,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并折射出其独特的精神魅力。感染、凝聚广大师生。校园的基础硬件设施、自然环境、校园建筑等在内的校园环境是师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可以最终营造高压清新。适于教育,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因此,学校更应该注重精神传承与环境熏陶相结合。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文化建设的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传承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培育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把自身个体的成长同祖国和社会的发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通过校园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传承,体现人性化和人文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R].《光明日报》2002.12.26.
3 王永智.坚持以人为本 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