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动手能力是评判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行业竞争,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玉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视频新闻中心这一实践教学平台为例,探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期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践能力培养
一、背景
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中,实践动手能力是评判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电视新闻行业,摄像机操作和后期编辑处理等更是必不可少的的技能。而由于仪器设备投入成本巨大等原因,目前高等学校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依然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动手能力差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的通病。因此,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在高校电视新闻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不外有三种:一是传统的通过课堂上的演示操作教学;二是通过与校外媒体进行实习基地的合作,让学生在假期等课余时间进行实习锻炼;三是利用已有的校园平台如电视台、校报、记者团等,让学生在校内进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这三种方式中,第一种方式受教学课时,设备仪器等条件限制,往往过于强调讲授课堂理论,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较少,无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方式远离课堂,与教师课堂教学无法达到协调统一。同时因为学生实习期较短、能力不足等问题,实习单位一般不敢对实习生委以重任,学生能够真正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第三种方式虽然贴近校园,但是校内媒体服务于学校的宣传工作,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沟壑,能够接纳的学生数量也有限。同时,笔者所在的玉林师范学院,校园电视台尚未建立,只有校报、网站等平面媒介,无法满足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
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一)创建历史
玉林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专业教师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专业的软硬件实力大大加强。通过对各种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比较后,专业教师发现成立一个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一方式,对推进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2009年4月,玉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新闻专业教师发起成立了视频新闻制作机构——文传学院视频新闻中心。以此形式,探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二)平台介绍
玉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视频新闻中心由玉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传媒教研室、玉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组织发起,受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团委及相关部门领导,以文传学院网站为主要播放平台,主要负责文传学院的视频新闻宣传工作。中心以立足文传学院,放眼全玉师。关注校园动态,记录校园发展,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为宗旨。依托文传学院实验室的现有设备,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各个栏目的采编播流程的方式运行,并在运行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创新,形成长效机制,保证中心的持续性发展。
在日常管理上,中心设置有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播音部和技术部等五个部门。其中总编室是中心日常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中心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由中心主任、中心副主任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新闻部栏目以报道学院举行的重大会议和开展的重大活动以及文传学院的相关新闻为主,涉及学院要闻、文传动态、各院动态及校外活动等方面。目前拥有视频新闻栏目《文传新闻》;专题部栏目以贴近校园生活,反映校园发展为主。栏目形式为人物访谈、纪录片、专题故事以及DV电影、视频短片等。力求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拥有视频专题栏目《教育中路的日子》;播音部负责各个栏目的后期配音、新闻主播、栏目主持等工作;技术部服务于各个部门的节目后期制作。对各部门所拍摄的节目素材进行编辑、加工,完成节目制作,并负责所有节目准确、及时的播出。
(三)取得成效
从2009年至今,中心共制作播出了《新闻周报》、《文传新闻》和《教育中路的日子》等视频节目近70余期。节目播出效果良好,受到校内师生的好评,成为新闻专业教师与学生教学实践的理想平台。经过三年多的运行,中心形成了固定、合理的运转机制,具有明显的电视新闻特色。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探索研究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引导体现“实践型、主动型、任务型”特点的学习方式,以视频新闻中心为平台,以中心栏目制作为任务主线,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的形式,实现了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
1、教学课程与实践平台挂钩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区别以往的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内容与视频新闻中心的栏目制作相结合。如针对《文传新闻》节目的制作,教师在《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基础》等课程中,根据节目需要,引导学生完成其中的采访提纲撰写、视频拍摄、节目播音主持、后期编辑处理等各个环节。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相互印证,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更加接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以完成《文传新闻》栏目制作为主线,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自身不足进行改进。形成师生相互启发、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局面。除了指导学生完成固定的栏目制作任务以外,教师还通过让学生负责校内公开课程、讲座、国培项目、会议等重大教学活动的摄像记录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3、以老带新,一对一辅导教学
传统课堂中,1位老师通常需要面对50名左右的学生。因为学生众多,教师往往只能进行点对面的教学,无法做到点对点的教学。而在实践平台中,成员从高年级到低年级都有分布。教师在肯定高年级学生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高年级学生由“学”的角色转变为“教”的角色,进行高年级对低年级的一对一辅导。这种方式解决了传统课堂上老师无法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的难题。同时也让高年级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4、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学生视野
中心与玉林电视台新闻部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学生在校内实践过程中发掘到新颖的新闻线索,可以将拍摄制作好的节目提供给玉林电视台播放。如有需要,中心也派出学生协助配合电视台的记者完成采访拍摄任务。通过这种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校外媒体记者的工作态度,接受他们的传播理念,从而拓宽视野,取长补短。
(二)意义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光说不练的枯燥乏味。学生可以走出课堂,以记者、责编、后期、主持人及制片人等身份,亲自动手制作完成新闻节目,这种体验使他们获得新鲜感和成就感,反过来又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课堂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p#副标题#e#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新闻栏目的制作播出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摄像机完成拍摄任务,并能利用非线性编辑设备进行后期编辑处理,最后完成主持人口播录制和新闻栏目整体合成输出等各个环节。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面对传媒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只有不断打破传统的禁锢,挖掘自身的潜力,创新思维方式,才能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生在参与节目的采编播制作流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新闻事件,经过归类分析思考,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规律,并在此过程中推陈出新,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观点。
4、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新闻记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才能在面对采访对象时发掘出更多的新闻信息。中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交际能力。在日常运作中,中心部门分工明确,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参与到其中的新闻、技术和播音主持等各个部门,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5、创新校园宣传平台
玉林师范学院的宣传平台一直以来以校报、红叶网、各院系网站等平面文字媒介为主,缺乏较为专业的视频新闻宣传机构。文传学院视频新闻中心是学校唯一一个拥有固定视频新闻栏目的视频新闻宣传机构。作为信息交流和资讯传输的重要媒介,中心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还可以丰富学校的宣传体系,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及对外宣传具有积极地推进作用。
四、结语
面对和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既要甩掉过去的旧包袱,又要应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挑战,培养出能够担当起多媒介传播功能,并且具有媒介融合思维、意识以及融合媒体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本文提出的实践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缺失,为地方高校的新闻实践教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