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培养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认知、个性、社会性等的一种教育。幼儿正处于心理素质形 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但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对他们实施心理素质教学有别于其他年段的学 生。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幼儿教学实践,对幼儿心理素质教学策略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幼儿 心理素质 教学 策略
一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这里的"全面"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培养和提高的是所有人的心理素质,二是一个人所有的心理素质都要得到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教育在各个年龄阶段,特别是幼儿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童心理很不成熟,且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可塑性极强,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判断是非 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时机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促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心理素质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而采取的教学行为和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教育要落实到一日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把素质教学策略定义为教师对幼儿的一日生活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幼儿具有形象思维丰富,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心理素质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紧紧围绕这些特点,突出趣味性、形象性、审美性和教育性,以激起幼 儿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循序渐进地促其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幼儿心理素质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一) 构建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
环境造人,温馨和谐,积极健康的环境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越大。除却客观环境外,最重要 的就是社会环境,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构建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把幼儿看成是有思想有人格的独立个体,从内 心里真正地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这样,幼儿就会感到自己如果遇到困难就会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其次,教师对幼儿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他们,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创设出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比如可以尝试着在教室或活动区开设聊天室,娱乐天地、亲子区等等,给幼儿创设出一个温馨平等的交流和学习氛围。幼儿在学校和老 师、同伴之间,在家里和父母亲朋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教师千万不能认为他们是小孩子,事情太小而不予重视,这样会导致矛盾逐渐累积,激化,影响到幼儿 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 开设幼儿心理素质的相关课程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 白纸,等待着我们用心去描绘。对幼儿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幼儿的心理素质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 的教育。当然,课程的设置不能是枯燥的讲解,而要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寓教于乐。比如,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或者比赛的形式 等等。再比如,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可以让幼儿小组完成一定的任务,比如叠纸、连故事等,让幼儿在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别人合作的愉悦 心情。
(三) 适当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可以面向全体幼儿,但最主要的是面对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幼儿。幼儿园应该设置专门的 心理辅导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幼儿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帮助幼儿消除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帮助其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对于心 理辅导的认识并不是很正确。许多家长往往认为需要心理辅导的都是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幼儿,所以即使自己的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也不敢找专业教师咨询和辅导, 怕孩子受到歧视。教师要主动给家长做工作,让家长认识到心理问题是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是一种正常现象。
(四) 具体的一些方法
1、模仿
幼儿的观察模仿能力十分强,对于模仿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榜样,榜样分为三种:一是人,比如老师、同伴、父母亲友等等;二是训例性榜样,即通过语言性的教导告诫幼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引导幼儿进行模仿;三是符号性模仿,通过一些图画,影像等让幼儿进行观察模仿。
在日常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儿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模仿周围的主客观对象,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很好地引导。首先,要培养幼儿正确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自己要 有健康积极的心态,于潜默移化中传递给学生。其次,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模仿引导,比如教师可以用语言"请跟我做"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也可以 通过奖惩告诫幼儿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值得表扬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要受到惩罚的进行引导,还有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形式。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让幼儿扮演一定的角色,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学生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角色所代表的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再结合自 己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知识,就能很好地理解并遵从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发展幼儿的责任心、自制力、交往能力、社交礼仪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3、强化策略
遗忘是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幼儿也不例外,所以在对幼儿心理素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幼儿的学习进行强化。方法是对幼儿正确的行为和想法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于不当的或错误的言行进行适度的批评,这样通过不断的反复强化,就会逐渐内化成幼儿的一种固有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2]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凤,刘云艳,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3-66
[4]王向宇,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