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摘 要: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学生不喜欢阅读,遣词造句不符合规范,写作是他们挥之不去的伤痛。如何突破作文教学现状?如何寻找一条便捷的素材积累途径?如何更高效地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通过几年的研究,笔者对以上问题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现状 对策 语文素材积累 自改作文 创新思维
  相信语文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当要学生写作文时,耳边总会传来学生的哀鸿之声,学生不爱写作文这一点已成共识。对此,笔者曾就作文教学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
  你喜欢写作文吗? 你知道写好作文的意义吗? 你对写作学习有信心吗? 你认为写作教学是否要改革?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知道 不知道 没想过 有 没有 要 不要 无所谓
  25% 10% 65% 50% 10% 40% 35% 65% 70% 10% 20%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对语文写作缺乏信心,认为语文作文教学需要有改革。调查结果虽然在意料中,但没想到不喜欢写作、缺乏信心的所占比 例如此之高。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认为语文作文教学需要有所变化,但是想要真的解决这个难题,还需要更多的了解。因此,笔者又进行问卷调查:
  1.你认为写作学习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2.简要总结老师写作指导的方法或步骤,对此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调查反馈意见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写作时缺乏素材积累,一提笔写作就无从下手;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只重视理论的传授,缺乏对症下药的写作指导;学生未能在有 限的写作训练中得到较大的收获,写作水平未能有明显地提高。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对写作教学高度重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传统作文教学,随意性极大,教师不把作文教学安排在正课时间进行,而是随便布置话题,让学生课后完成。且教师批改作文的随意性极大,甚至过于简单。学生 因此不把写作“放眼里”,应付了事,临考时背上几篇文章走“捷径”,平时也就不再对其他的优秀文章感兴趣,更不用说花大量时间去啃那些大部头的著作了。
   此外,有些高中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作文教学模式,认为指导学生写作文有套路,他们不仅把话题定得很死,甚至连作为论据的材料都要求学生必须运用他 们所提供的。这样一来,老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就把立意箍死了,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作品大同小异。
  鉴于以上的现 状,首先应该改变教师的写作教学观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意在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发展。作文训练对学生限制过多就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每样能力都不可或缺,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人为地把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不能偏重哪一项而不顾其他。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为学生提 供听说读写的训练机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命题开始,就要采取多种学生感 兴趣的方式,变教师要学生写作文为学生自己要写作文,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阅读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启发他们下笔前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 写出初稿后要认真思考如何修改、如何加工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自习时间为学生推荐美文,也可以让学生找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文章,在同学们之间交流,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素材。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应挖掘课文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觉得素材匮乏。而实际上,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个个心中有”但又“人人笔下无”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能为学生提供一条挖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运用课文素材的方法,笔者从高考满分作文中节选片段作文予以示例:
   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风波被贬至 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 鉴。(用于“乐观”“挫折”等话题)
  有这样的示范,学生知道了手中的课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写进作文的。“材不在奇,切题为妙,料不在多,精当就好”,然后再指导学生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可以按照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等分类,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素材库分类。
  有了素材,还应该指导学生更高效地运用材料。如:一材深挖,多材一用,演绎新编。“一材深挖”示例: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里,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空间。陶渊明“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终于明了“少无适俗韵”,弃绝尘世,躬耕自省,“守拙归 园田”,在那里,他悠然自得。谁说他的世界狭窄?在南山下,菊丛边,他为自己建立了一个自由畅驰的天地。心灵,如明月清泉,澄澈明净,天地则无限宽广。 (摘自满分话题作文《空间》)
  “多材一用”示例:
  在实用主义盛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生而为人,守护自己心灵的空间尤显重 要。伯夷守节,隐身采薇,饿死首阳山;屈原怀沙,行吟泽畔,投身汨罗江,是为节操;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便暂听吴侬软语,戏作“晓风残月”,自是 “白衣卿相”,是为真我;苏轼因才高名盛而招致祸端,历经狂风暴雨,仍从容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为豁达;李白高超出世,却仕途艰难,“欲渡黄河冰塞 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仍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是为坚守。世界喧嚣嘈杂,心灵更要虚空。把最后一点空间,留给真善美。(摘自满分话题作文《空间》)
   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教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和利用已学的知识。课文中的作文素材是无比丰富的,都可以写入作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 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作文素材的眼睛。实际上,除了课本的素材之外,还可以有系统地指导学生从影视、文学作 品,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历史名人等中搜集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三、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写作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综合性活动。在学生写出作品之后,如果引导学生在修改作文环节自批自改,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作文效率。新课程评 价强调学生参与互动,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多元化。这种思想同样也可以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曾多次指出,作文教学要改变教师精批细改的做 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的能力,以达到自能成文的目的。这就是说,作文批改并非全是教师的事,应该调动学生自批自改、学生互评的积极性。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 生自改自评作文呢?
  首先,改前诵读,推敲词句。学生要诵读自己的作品,在诵读中推敲词句。
  其次,教师示范修改方法:初读作品,修改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再读作品,思考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新颖;论据是否得体充分。
  最后,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体,在修改作文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倡作文思维创新、素材积累创新、作文自主合作修改,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实现作文教学中学生“要我写”到“我要写”质的转变,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体验快乐。
  参考文献:
  [1]陈正喜.从读者意识管窥学生写作失真现象[J].语文建设,2013,(6).
  [2]王继志.现代写作学原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