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幼儿园数学集体活动是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和幼儿身心特点开展的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本文从选择活动内容、教师教学语言、提供活动材料、设计活动方法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策略,为有效设计并组织幼儿园数学集体教育活动,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 集体教育活动 幼儿思维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的教育,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发展的好坏。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数学教育,而数学集体教育活动是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根据幼儿学习和发展特点,开展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旨在让幼儿
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究学习的情感,进而获得初步的数量关系,发展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推理,感知数学的抽象概念和知识,逐步促进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数学集体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从而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本文提出如下策略。[2]
一、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游戏化,架起学习的桥梁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科学,对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数理逻辑思维具有特殊的价值,但由于幼儿年龄特征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现象。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必须依托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和运用数学,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数学。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3]
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要从幼儿生活入手。如在量的教学中让幼儿与同伴比高矮;分类时操作整理熟悉的玩具;序数结合站队、住楼房感知;认识数字时结合生活中的电话号码、时钟、日历和商品标签等;按规律排序结合生活中重复性的旋律、儿歌,一周七天的顺序和一年四季轮回;几何形体结合生活中看到的图形、建筑理解特征。[4]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将枯燥抽象的数学融入游戏是集体教学的重要手段。借助有趣的游戏,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如学习“加减法”时创设“自选餐厅”让幼儿扮演顾客,选购 10 元营养餐,收银员向孩子提問,让幼儿说出菜的名称以及数量,再根据价格列出加减法算式。复习10以内加减法,设计电话号码的情景,让幼儿破译电话号码,自编电话号码。设计专门的游戏活动,巩固幼儿的数学学习,如单双数教学设计游戏“爱的抱抱”,单数时自己抱一抱,双数时同伴抱一抱。[5]
通过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数学集体教育,使幼儿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观察比较事物,将具体的问题归结为模式化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培养幼儿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发展幼儿数学的思维方式。
二、规范教学语言,启发引导幼儿思维
提问时师幼互动的重要方式,幼儿园数学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逻辑性、简洁明了、概念科学、有层次性将对幼儿数学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有价值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启发幼儿积极的思考。教师在运用提问式语言时应注意:
提问的开放性。纵观教学实践教师的提问存在大量的封闭的识记性提问、重复性提问,使得数学活动缺乏挑战性和趣味性,教师的提问不但没有启发幼儿的思维,反而束缚了幼儿的思维。教师的提问应更多的是引发幼儿思考的发散性问题,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思考。如在“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师准备了许多大小,轻重不一的纸盒、可乐瓶、积木等等。教师向幼儿提问:“你们能知道它们的轻重吗?”幼儿回答:“用称子称,然后比一比。”当幼儿发现称子不够用时,教师接着问:“你能比较它们的轻重?”有的幼儿点头,有的幼儿摇头。教师又问:“那么你有什么办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呢?“你还有什么办法与别人不一样?”结果幼儿想出了用手“提一提”、“掂一掂”、“看一看”等多种方法感知比较轻重不同的物体。通过教师发散性的提问鼓励幼儿发现更多比较物体的轻重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
提问的逻辑性。提问应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如5的组成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理解数的互补规律,提问:“你看5分成的两部分数有什么特点?” 幼儿显得无从下手难以回答,有可能使得幼儿丧失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如果将问题改为“请观察5分成的两部分,两边各是哪些数?左右两边的数1-4各是怎么排列的?左边的数从上往下越来越怎么样?每次多几个?右边的数从上往下又是越来越怎么样?每次少几个?左右两部的数合起来是几?”这样的提问幼儿就容易回答了,因为它们是由低层次知识水平的提问逐步到理解水平的提问,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掌握数的互补规律。[6]
在运用陈述式语言时注意,锤炼教师数学语言的科学性。数学教学中会涉及专业的数学概念,即使幼儿学习的数学知识十分浅显,也仍要遵循数学的严谨性,使用专业科学的数学语言。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幼儿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幼儿的思维水平,确保数学语言规范、科学、符合逻辑。如在1和许多的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许多书,请每个幼儿拿一本,教师小结;“一袋书分为1本1本,1本1本的书合起来是1袋书。”显然,教师没有掌握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陈述时没有科学的阐述“许多可以分为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这种不规范不准确的数学语言,给幼儿的思维造成了混乱的概念,限制了幼儿对集合的理解。[7]
三、提供适宜材料,搭建探索的载体
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必须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受事物的之间的抽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