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互联网与手机媒体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更加频繁,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核心素养培养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师必须深入探寻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多元模式。各普通高中学校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下,采用精准精细的“高效课堂”模式,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出现为数众多的学习困难学生,制约着教育公平社会问题的解决。利用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
关键词:培养;新媒体;环境
一、培养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二十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21世纪素养”框架,大多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都是学力模型的体现。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核心和根本任务,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育人的重要目标,当代中国教育正式迈向以人为本的立德树人阶段。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培养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为把党的教育目标细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他把核心素养总结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大领域。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规定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素,如生物学核心素养由四个要素组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结合我校实际,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建构阶段,在本研究中,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构建有效教学新途径,发挥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多元融合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通过探索建构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策略研究的基本思路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着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好学校教育现存的资源,实现新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加速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在新媒体技术发展新背景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教育普通高中学生过程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本研究遵循“以行动为引领、以经历为载体”的研究思路,通过分析普通高中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新媒体与课程的深度整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探索开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探究普通高中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可以为建立我校乃至更大范围地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机制以及在普通高中实施优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探寻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通过微课、微信平台、翻转课堂、白板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的作业布置、分析评价,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素养。实现互联网资源服务于教学,达到互联网资源和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深入融合,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通过文献学习领悟了核心素养内涵,明确了核心素养培养价值
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三个层次:最底层“双基指向”,中间“问题解决指向”,最顶层“科学思维指向”,三层架构形成一个相互依托的完整系统。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综合性、发展性和有用性。传统教学中,学生可能十分正确地掌握了低碳生活的知识,但他的日常生活可能完全是反低碳的,通过核心素养教育,实现既可以有效地让学生领悟人生而平等、生命至高无上、自由至高无上,也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熟记生物学基本概念。在讲《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时,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等一一展示,进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相关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意识。教师要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设计合理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关键。通过新媒体寻找现实的生物学问题的情景,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或让学生评价观点、分析证据和辨析逻辑。
(二)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确定了利用新媒体技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切入点
1.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不同的媒体形式。通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高中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通过问题解决式学习活动等多种方式探索知识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关系;通过新媒体的运用推动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推进核心素养培养,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的目的。
2.发挥新媒体优势,强化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知和体验。内容抽象、不易感知、逻辑性强,是生物学科分子与细胞、生理学相关模块的基本特点,在相关教学中,这些学科特点很容易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并在传统课堂刻板僵化的氛围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从生活经验、生活情景出发,结合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加便于其对生物微观知识的理解。如在讲《细胞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未受精的生鸡蛋触摸体验细胞膜,但是让每位学生都重复体验又显浪费,可以通过两位兴趣小组成员在课外操作实验,利用手机拍成视频作为课程资源由学生代表展示汇报。学会思考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强化体验是指积淀学生的核心素养,顺利表达则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优化教学因素组合,让学生能够直观体验学习过程,并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进而实现核心素养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添加不断的媒介来源的素材,或是让学生分析不同媒介来源素材的异同点,有哪些角度可以评析,或是能够挖掘到怎样的深度。这样有利于高中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