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中渗透游戏教

  摘 要:在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可以充分吸纳幼儿注意力,令他们在充分感受舞蹈的美感基础上,潜移默化的陶冶个人情操并开发智力,最终实现健康而快乐的成长目标。由此,本文将在客观阐述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的特征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有效渗透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游戏教学;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032-02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始终停滞在舞蹈基本功传授上,没有兼顾舞蹈理论知识讲解和幼儿心理分析等内容,不利于该类专业学生毕业后顺利和岗位对接。如舞蹈教学模式的新颖性不足,未能契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又如过分强调基本功教学,忽略律动舞蹈的编排教学;再如教师始终在舞蹈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说,选择将游戏教学渗透到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中,可以令学生及时准确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进而在毕业就职后有的放矢,带动幼儿大幅度提升舞蹈技能和综合素养。
  1.学前舞蹈教育的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学前教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经过新课改方针大力推广之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成为教育事业的核心运营目标。而舞蹈本身融入了多种艺术要素和表现模式,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在学前教育之中拥有者崇高的地位。但是纵观现状,许多院校学前舞蹈专业的教学实际状况,并不是十分可观,主要原因便是没有结合实际状况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学生在课中被动接受知识点,又没有丰富课余生活的前提下,学习成效没能得以显著性提升。
  2.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需要关注的要点
  在组织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活动期间,需要关注的规范要点繁多,主要如下所示:
  (1)融合舞蹈基本功和现代舞来展开训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舞蹈的欲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而整体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期间,教师要努力扮演好引导者角色,竭尽全力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和互动氛围,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舞蹈基本功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课题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跟进,基于此,教师要注意多选择一些学生常听且有兴趣的音乐作品,使得舞蹈基本功训练活动能够和现代舞蹈教学自然的融合,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令学生在动态生成中掌握不同舞种的表现技巧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活动往往呈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即主张教师在重视个体职业训练需求的基础上,传授给他们更加丰富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表现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教学内容务必要贴合学生的实际发展趋势,同时更要保证舞种的多元化、舞蹈技巧和技能难度的适中性。
  毕竟学前教育专业新生舞蹈的基本功不是十分扎实,教师应该预先引导他们进行形体训练,还有则是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幼儿舞蹈创编、外国民间舞等,都要求学生予以系统化的研习。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各类风格和地域的舞蹈特色就会了若指掌,可以在累积丰富舞蹈知识的同时,调动出深层次的创编思维和大幅度提升舞蹈创编水平,而更为关键的,则是在各类民间舞自然组合过程中,锻炼自身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获得更加丰富的舞蹈鉴赏和表现经验。与此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及时理清舞蹈教育和幼儿舞蹈教育彼此间的关联,能够及时明确幼儿舞蹈教学的方法、内容、创编标准,随后切实改善个人的基础性教学实力。
  3.如何将游戏教学渗透进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中
  (1)以幼儿年龄特征为基础,筛选游戏化的舞蹈动作
  在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中,基础性的课程内容便是舞蹈动作,欠缺丰富的舞蹈动作作为支持,对应的游戏化教学活动也难以顺利拓展。如教师在带领幼儿凭借舞蹈做音乐反应游戏期间,一旦说幼儿在舞蹈动作上积累甚少,就很难灵活准并且确的摆出动作。同样的,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接受能力亦存在高下之分,教师在对他们开展游戏化舞蹈教学时,理当基于每个年龄段幼儿接受能力、舞蹈动作经验等,筛选适当的舞蹈动作。
  首先,小班幼儿方面。在针对小班幼儿進行舞蹈动作筛选时,要尽量引入一些单纯性的动作,诸如波浪手、点肩、摆臂、半蹲等等。特别是在进行波浪手动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花园的情境,令幼儿在模仿蝴蝶飞舞动作的同时,自觉塑造肢体的美感和生动效果,整个过程下来,既可以令幼儿达成这类舞蹈动作的规范标准,又能够调动他们追求美的欲望。
  其次,中班幼儿方面。中班幼儿不管是在动作稳定性、肢体协调性、肌肉活动性,还是心理活动方面,相比小班幼儿都要好出许多,因此在对他们进行舞蹈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难度,令舞蹈动作呈现出多样化和变换性等特征,随后引导学生凭借个人想法和形体动作来呈现舞蹈内容、创作者的情绪等等。如在进行踮脚碎步走这类舞蹈动作教学时,教师须创设“穿红鞋的红红过桥”这类游戏情境,其间鼓励幼儿纷纷扮演红红这类角色,跟随着音乐体会红红穿新鞋过桥的过程,感受疼惜自己新鞋的情感状态,在这种丰富的联想牵动下,幼儿便能够快速反应出踮脚的动作。踮脚碎步走这类舞蹈动作并不简单,特别是对于中班幼儿来讲,想要完全掌握势必消耗较多的时间精力,而经过游戏化教学法融入后,则能够令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教师预设的情境之中,在忘记动作本身的同时,更加有兴致去自由舞蹈,学习踮脚碎步走的进度也自然得以加快。
  最后,大班幼儿方面。大班幼儿身体发育速率明显更快一些,能够呈现出一些力度较大且更复杂的舞蹈动作之外,还可以在游戏化舞蹈教学中灵活的做出反应动作、释放出不同程度的创编舞蹈的潜能。因此,教师面对他们须选择更加复杂的游戏情境,令他们在欣赏完一部完整乐曲或是中意的文学作品之后,进行和作品故事背景关联缜密的舞蹈动作创编,之后鼓励他们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令已创作的舞蹈动作成为一类富有情节的整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