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及知识涵盖,通俗地说,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及思维习惯。地方文化资源是当地综合校本课程的主要资源。作为地方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资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价值,而且在地域的变迁演进中,昭示着某种现代精神和当代意识。从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切入,以两当县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探讨点,以地方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结合模式为途径,揭示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相互作用的鲜明痕迹,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认识,加快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步伐,促进教育教学与地方文化的整体性认同。
关键词:两当地方文化资源;现状;高中语文教学;高效利用;重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基本理念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这一理念说明,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放宽眼界,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资源,开发出适合本地高中学生学习的乡土资源课程,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两当县历史悠久,在近2300年的漫长岁月中,积累了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其中可以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资源较多。下面,笔者谈谈什么是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如何运用两当县地方文化资源开展语文教学。
一、两当县地方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两当县历史人文资源较为丰厚,境内有果老文化、棚民文化、红色文化、蜀道文化、特色饮食文化等,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提供了具体翔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支撑。现将全县地方文化资源归纳如下。
(一)果老文化
《全唐诗》第860卷载“张果,两当人。先隐中条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来……”初唐人张果在两当县鸑鷟山登真洞修行之事,康熙、乾隆、道光《两当县志》,乾隆、光绪《甘肃通志》,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等志书均有记载,现存自宋朝以来的八通碑刻与之相关,它们共同组成了两当特有的果老文化,其中许多诗文可作为高中语文地方课程讲授。比如,张果《题登真洞》(应为宋人诗作)就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进行诗歌教学。南宋初年的《宋故崔公墓志铭》记载了崔熙为张果向宋王朝请封之事,是张果在两当县修行最有力的证据,教师可以将其定为果老文化的重点,从语文角度进行文言文专题教学。
(二)清代书院考生试卷
笔者搜集整理了清代两当县广香书院、香泉书院的三十多篇考生试卷,其小楷书法、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特点,都可为学生习作之范文。比如陇南书院、天水书院、关中书院、广香书院等书院的两当县籍廪生、生员的“超等第一”“特等第一”的文章,教师可将其作为地方论述类文言文本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作为书法教学。
(三)棚民文化
“棚民”在《清史稿·食货志一》有载:“棚民之称,起於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县内,向有民人搭棚居住,艺麻种箐,开炉煽铁,造纸制菇为业。”棚民在两当县主要集中在南部——云屏、泰山、广金及北部的太阳、张家等深山林区,也就是西秦岭南部山林地带。棚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喝号子,唱山歌、小调,其中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当号子”,可作为高中语文课程地方诗歌教学资源来运用。
(四)红色文化
“两当兵变”红色文化是两当县的瑰宝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激励青少年的灯塔。论文集《两当兵变的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作为论述类阅读文本来设计课程,达到通过地方课程实施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的目的。
(五)诗词歌赋文化
《两当县志》中所收录的诗文及建庙碑记、墓志铭文很多,都是历来著名文学家对当地山水风物的赞美,文学造诣很深,读来生动入骨,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外资源很实用。另外,本土诗人雷爱红的《慢城流光》,将家乡的山水人文以细腻敏感的笔触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可作为高中语文中的现代诗歌教学资源来运用。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当前语文高考要求作文要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够揭示问题产生根源,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且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等,字数不少于800字,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可见,高分作文一定要多读多写,结合生活所见、所闻,要有好词、好句,这全靠平时的积累,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资源是高中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如何才能高效利用地方资源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笔者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开发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语文校本课程是利用地方资源进行语文教学的最好载体,笔者用时一年,全面了解地方文化资源,对两当县地方资源进行归类,与同仁一起编写成了两当一中校本课程《广香风韵》,共分五节:名人传记、诗词文赋、传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当兵变”红色文化。其中果老文化是重点,收录了关于张果老的诗文传说故事十二篇,如宋诗《题登真洞》《登真洞》、碑文《宋故崔公墓志铭》,传说故事《果老与棋盘石》等。另外,文章收录有清贡生撰写的《祭父母文》,还有清道光年间广香书院考生试卷。
(二)深入研究地方资源
做到对地方资源了如指掌、信手拈来,选择适合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资源,比如上文列举的两当县地方文化资源。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果老文化中的《宋故崔公墓志铭》,重点讲授关于崔熙向北宋朝廷为张果及其修炼地登真洞请封段落:“……一日,率众乞于都大。郭思闻,奏。朝廷嘉其惠,封其洞曰“登真”,祠曰‘集休观’。更数岁,再乞,申命先生为‘冲妙真人’。”其中文言句式、语法等详细讲解,再加上张果是兩当县人,无形中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清代贡生冯映祥的《祭父母文》写得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如“哀哉!父母逝而不還……二三孤子,目斷雲鄉而徘徊;八九弱孫,手舉靈幃以流連。痛念及此,悲不欲生。天實為之,謂之何哉!”此文可以作为文言文教学材料,由于写的是家乡的人与事,其对仗、虚词用法等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其感情的真挚流露,可以增强学生爱父母、敬父母的孝敬之情,加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