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它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指引,是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规范准则,对小学生思想意识、品格素质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渐渐走进人们视野,受到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 教学
开展生活化教学,就是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知识,挖掘其中的内涵。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做好榜样,积极引导学生生活实践,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就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谈谈几点浅见:
一、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改革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生活实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我们教师进一步的改变和革新。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更新,依然以学生的考试为主。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很多的教师都只是以考试科目为主,忽视非考试科目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展开受到巨大的阻碍,在很多县、市教育厅的理念中都只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其次,缺少技术架构,指导方法不当。一些教师虽然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起了重视,但碍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未能对学生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有效的指导,如合理整理、具体分类、有效呈现等,导致学生对于搜集材料内容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等都不能准确把握。再加上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也无法对学生进行深入合理的指导。最后,缺少对细节方面的捕捉。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学生进行模拟采访、小品表演等来展现学习成果。这些看起来是对学生生活场景的再现,却会流于表面,无法将生活的内涵挖掘出来。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使得我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陷入了许多的误区,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学效率无法有效提高。
二、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2.1为学生做好榜样,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时时修理着嫩芽歪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教师的灵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起好带头作用,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各方面的道德品质,我们都要为学生做好榜样,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人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2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极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是实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修养认知,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和情境,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例如,以“我是参与者”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树立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可以侧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学校周年庆的精彩片段。观看结束后,学生还沉浸在喜庆热烈的氛围中,教师就可以借机提问:“哪些同学参加了周年庆的演出?还有哪些舞台上看不到的参与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意识到了周年庆还需要领导的指挥、教师的筹备等等,从而认识到校庆活动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结果。这样,从学生的身边提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在有效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把握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3引导学生生活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发展在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个实践活动过程。没有知识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而完全没有实践行动的知识,不是牢固的知识,而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通过实践的深化、检验,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先导,而道德行为更离不开社会实践。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小学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我们的生活化教学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等,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搞好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引导学生生活实践,使教学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达到知行统一,这样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学《古老的中华文明》时,活动前,组织学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①问周边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司马迁,对他们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询问五个人,并做好记录。②汇报统计调查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统计结果。由此,思考为什么孔子、司马迁离我们那么久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们、纪念他们?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他们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又如,在《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这样,引导学生生活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缩短了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认识的距离,在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实现了生活化。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总结,注重教学实践,努力钻研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如何做到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琴华.生活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更精彩[J].网络科技时代,2007
[2]王琨.回归生活启迪心灵:谈《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J].山东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