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组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部分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根据云南省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劳动技术课教学每周安排一课时,可以分散教学或集中教学,也可二者结合。
一、加强劳动意识及技术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厚实文明的辉煌历史:有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特别是到了现代,长江三峡工程顺利竣工,神舟 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高铁建设领跑世界,航母平台成功试航….无不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自豪感与创造热情。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劳动意识和技术意识教育的现 实素材。劳动技术课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唤起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自觉意识和积极感情,明白劳动技术教育是人 生不可缺少的,进而增强上好劳动技术课的积极性。
  二、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云南省编教材里没有安排复杂难懂的科学技术学习内容, 也没有深奥的理论论述,而是选编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简单的基本劳动内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课前 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学中年级上册《煮面条》,课前要准备好灶具、面条、碗筷、佐料、清水等;教学五年级上册《平针法绣字》、《绣十字花小狗》、《排 针法绣字》、《单色绣字》、《绣装饰线条》等课,要提前准备好针、线、布料、方格纸、剪刀、直尺、绷带、大头针等;教学六年级上册《台秤的使用》、《学会 使用体温表》、《锤子的使用》、《钳子的使用》、《螺丝刀的使用》等课,台秤、体温表、锤子、螺丝刀、钳子等物是不可或缺的;上三年级的《拖地板》时,拖 把、撮箕、扫把总不能少。因此,学校要切实为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创造有利条件,提供相应的器材及物品。
  三、以实践操作为主
  小学劳动 技术教育课程属于综合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基本的劳动素养,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非也无法培养高端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劳动技 术课要贯彻落实实践第一的观点。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纸做大红花》,我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是亲手用纸制作一朵大红花,不拘泥于课本上的方法,鼓励发挥个 人聪明才智,凭自己的经验,大胆实践,只要做出大红花就值得肯定,然后安排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动手实践。学生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做出一朵朵大红 花,还创新出三种不同于课本上介绍的制花方法。
  四、因地制宜,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小学3~6年级的劳动技术教育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 息息相关,如《拖地板》、《电饭煲煮饭》、《凉拌菜》、《学会使用体温表》等,这些内容学生较熟悉,学来有趣,容易掌握。也有少数农村孩子不太熟悉的内 容,如六年级上册《做布制斑马》、五年级上册《易拉罐空筒小制作》等。教学时,可以把制作斑马改为制作猪、羊、狗等动物,把易拉罐换成纸杯或其他孩子便于 找到的材料,指导制作。
  五、积极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课堂内,应该主动走出校门,走 进社会,让学生投身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大环境中亲历体验,以利于体会劳动技术的价值,树立劳动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 成果,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课程与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结合,应遵循服务群众、义务劳动、贴近生活的原则。其形式应是多种多样、自由灵活的。比如,为敬 老院清理卫生,美化环境,为老人表演节目;为学校附近的村子、社区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助有需要的农家干力所能及的农活,服务村民;结合植树节开展主题 活动,义务植树植草;清明节时到烈士陵园扫墓,拜祭祖先;把被山水冲坏的路面填平;到工厂参观,认识产品的生产过程,感受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到 学校的勤工俭学实践基地劳动等。
  六、注重对学生作品的保管
  劳动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必然会创作出许多优秀 作品,教师应及时收集并保管学生的劳动作品,以表现学生的成长痕迹。对于纸质、布质、秸秆等干性作品,如刺绣、动物小书签等,可直接把作品收集起来注明名 称存放,对于诸如煮面条、插花、洗头洗脸、植树、扫墓等这一类无法直接收藏的作品,可以采取视频、照片、现场记录等方法进行收集保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