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使美术教学对学生有所影响,只有得到他们主体意识的选择和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生;想象力
1.理论联系实际,点燃智慧火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要使美术教学对学生有所影响,只有得到他们主体意识的选择和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就像苏霍 姆林斯基所说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在传统教学中是很少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的需要。认为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至高无上的,这种偏见的教 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只是“能复制美术老师思想的学生”,他们不能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而且,传统教学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美术课堂教学只是重视认知技能目标 的培养,忽视情感上的交融,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强交流形式的针对性
在我国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大多数美术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下所学内容,学生再去机械的模仿,这种授课方式既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整个美术课堂呆板,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应当找到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方法和手段,比如在小学阶段采取“领域专题”的艺术教育方法。
“领域本身并不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必须较好的与某一种标准的艺术课程体系相匹配。”在“领域专题”的艺术教育方法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画面的主次关 系,色彩的对比,画面的风格,使用的工具等问题制定出每节课、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一个与主题有关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结束时,把这些 项目成果的报告在学生当中展示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研究的项目介绍给别的同学,包括题目的产生、目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然后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 问。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 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也依赖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
3.使美术课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1充满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大特点,很多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习以后,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周围产生兴趣,因而会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 地观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少年儿童的观察力会得到提高,并不断发展。通过教师的引 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更主动深入地观察了解,并进行写生,写生时学生感觉到事物是这样的美,就会把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课上,有的学 生就会将美术课上观察到的东西带到课堂,并进行语言文字的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3.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时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注意表现对象,并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 的内容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一些细节的“添枝加叶”,时间一长,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在作品中体现儿童的个性思想。
3.3发挥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自主体验。在传统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主动参 与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被欣赏的美术作品给每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应该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欣赏意见和见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自己一人滔滔不绝地讲解,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欣赏。
要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牢牢树立以下观念:①由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承向注重促进学生发展转变。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过于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美术技能 的训练,目标是培养"画家",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关注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审美教育,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素养。②由重"讲授"向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转变。 ③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学习为主。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全方位的设计课 堂教学的过程。?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①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 ②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 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③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 ④必 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全体交流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