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最初阶段,将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等是最为重要的。搞好朗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所必须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

朗读既是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学习普通话,规范学生语言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不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占据教学的大部分内容,而在这“读”的方式方法中,朗读又是其教学的关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会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认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早在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其重要性。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面对的是一些思想意识都还未成熟,思维、行为都受到兴趣驱使的小孩子,它们的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都相对较短,因此,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出兴趣因素的作用尤为重要。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的观察学生,积极的和学生交流沟通,充分结合学生的爱好、习惯、性格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实现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教学效率。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导语触情、背景生情、乐曲煽情、诵读激情、讲解陈情、质疑释情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此情此景”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融为一体,让文中的画面在学生的面前重现,使学生“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心理上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自然而然的朗读中激发兴趣。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如请学生给画面配音,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还可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欲望,为朗读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兴趣基础。

三、保证朗读的时间,拓宽学生朗读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朗读是一个不能急,也急不了的过程,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为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读,多读、乐读、有效的读。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朗读的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读准要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此外,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在保证课堂朗读时间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地开展一些课外朗读活动(例如,朗读比赛、朗读交流会等),拓宽学生的朗读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重教师的范读引导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的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模仿力强,教师更是学生乐于模仿的对象。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接受情感的濡染。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好引导者的这一作用,积极的给学生范读,多在朗读方法和技巧上给学生以示范,引领学生品味美文,读出感情。例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从朗读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主人公的高尚心灵,教师用那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文段范读,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个个感人的人物形象鲜活地浮现在他们的面前……教师读法的精湛,无疑给了学生更好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独自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使用类似的朗读方式,有效的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习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朗读也是如此,也需要相应读法的支撑。小学的语文朗读教学,其重点应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读”,有效、甚至高效的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说简单就是把文章大声的读出来,但在这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还需要学生读出许多东西,让自己、他人更明确的文章内容和进行情感等各方面的体验,因此,便不能缺少朗读的技巧。在小学语文朗读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口大声朗读的同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静思默想:“朗读”要与“思”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但是这里讲到的“思”不仅仅是思考问题,尤其包含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与文本文字相对应的画面。②品味揣摩: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中的 “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位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前读: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学中读:逐步了解作者如何表情达意;学后读: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会更有效教学效率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总结: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精心指导,使学生能通过朗读,有效的感悟作者情感,提高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

[2]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1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